香港《南華早報》文章,歐洲CEO們希望與中國建立更緊密關系,布魯塞爾為何要傾聽他們的心聲?歐洲商業(yè)利益集團正在尋求加強歐盟與中國之間的關系,但歐盟委員會對此反應冷淡。這種緊張局勢的結果將對全球貿易新秩序產生重大影響。
特朗普政府拒絕歐洲利益,對歐洲和中國都實施咄咄逼人的貿易保護主義。受此沖擊,歐盟與中國的關系有所回暖。但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與經濟安全事務的副總干事瑪麗亞·馬丁-普拉特最近對改善與北京關系的想法潑冷水,稱這是“簡單化”思維,并重提歐盟對華“去風險化”政策。然而,在美國正成為歐洲利益的侵略者和惡意行為者這一明顯風險的背景下,歐盟的這種對華立場似乎行不通了。
這種奇怪局面的背后可能是布魯塞爾對美國的害怕,以及對失去冷戰(zhàn)后時期英美和歐盟主導地位的憂慮。這種焦慮顯然是歐洲領導人考慮的首要問題,遠比更激進地與中國建立抗衡關系的風險更重要。隨著歐盟在經濟和戰(zhàn)略上受到特朗普及其核心圈子的全面攻擊,歐委會對美國的耐心越來越難以維系。
馬丁-普拉特上周在布魯塞爾發(fā)表講話前,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20日在北京會見歐洲重要的私營部門貿易團體——香港歐洲商會訪京團一行。這次不尋常的會面也讓歐洲商會發(fā)出一個信息,即至少商界愿意對有關信號作出建設性回應。
這次歐洲商會的會面結束幾天后,北京舉辦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該論壇于2000年首次舉辦,現(xiàn)已成為全球商界領袖與中國高層接觸的首選平臺,主要目的是發(fā)展人際關系、建立信譽和信任,同時深入了解北京的政策方向。中國事務觀察家們通常會密切關注誰參加或誰不參加,并將其視為國際企業(yè)對華意向的先行指標。
比如,2023年疫情后第一次線下舉辦的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許多美國商界領袖缺席。這凸顯當時由于拜登政府計劃加大對中國投資的限制,美國國內普遍感到緊張。這反過來又預示著美企隨之而來的對華“去風險化”浪潮。有趣的是,觀察家們注意到,當時歐盟商界領袖代表團的陣容相對強大。今年論壇上,可再次看到強大的歐盟企業(yè)參會陣容。來自歐盟的代表團與英國代表團一起,約占企業(yè)代表總數(shù)的40%,是最大的一個群體。自2023年以來,美國企業(yè)領導人出席會議的情況也有所改善,約占國際企業(yè)與會者的30%。
如果我們將今年的參會情況視為國際企業(yè)對華意向的領先指標,那么歐盟和英國企業(yè)顯然正發(fā)出強烈的積極信號。我們能看到,在任何不受政治干預干擾的情況下,他們均表達了急需投資中國的明確意圖。
當然,政治干預對企業(yè)來說是種風險。早在2023年,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就首次將歐盟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而采取的對華行動解釋為“去風險,而非脫鉤”。無疑,在歐盟企業(yè)繼續(xù)靠近中國的同時,歐委會最近的干預也代表了這一理論。但那是2023年,而現(xiàn)在是2025年,新的全球貿易秩序已經開始。隨著時間推移,美國會重新考慮民族主義軌跡?,F(xiàn)在是歐盟委員會聽從其國際商界領袖的時候了,繼續(xù)前進,擁抱一個已永遠改變了的世界秩序。